【专稿】LNG点供那些事儿之二(介绍LNG贸易商和用气企业老板感受,资深专家记实体小说)
专注于天然气领域政策与法律的公号,已通过微信原创和赞赏认证。点击标题下方“天然气与法律”(蓝色字体),和2万+业内同行一起关注。小编微信:shanghailaoxin,欢迎添加。 |
编者按:《点供那些事儿》上周一发了第一部分,跟大伙儿聊了聊大点供商G总、三桶油高层C老师、还有管网公司老总M;今天接着发第二部分,介绍贸易商J和用气企业老板H的“那些事儿”。文章延续幽默诙谐的风格,强烈推荐一读!
相关链接:
1、【专稿】LNG点供那些事儿(资深专家记实体小说描绘行业图景)
2、【专稿】X公司建设LNG接收站筹划记(资深专家幽默诙谐语言描绘LNG贸易体系)
文:汪晔
本文首发于“议气疯发”公众号
贸易商J
国内燃气专业最牛的大学就是J的母校了,J的同学们在燃气圈也是个顶个的牛。至于J,他一直自嘲是“混得最差的那个”,但我不这么看,我觉得他也很牛,因为他是最早的LNG“贸易商”。
这里说的“贸易商”在中国LNG行业是个特指人群,他们不生产LNG、不进口LNG、也不使用LNG,很多甚至连物流都靠别人,只做中间买卖,但在行业里却越来越受瞩目。
“你说的这点倒没错,十年前我注册贸易公司的时候,LNG行业没几个人能看明白,而我早就看到有今天了。”是的,从LNG车船热到点供的兴起,上游下游起起落落,贸易商的队伍却一直在悄悄地壮大,掌握的LNG贸易量也是连年增长;2015年煤改气掀起点供大潮后,贸易商更是上下通达、左右逢源,俨然成了产业链上重要一环。我的另一位贸易商朋友,据说排进了2016年LNG国内交易量前十名,他告诉我:仅仅是这前十名的贸易商,2016达成的LNG交易量就超过了800万吨!
回想2010年以前的LNG行业,买家卖家都屈指可数,直接交易加自有物流,几乎没给中间商留什么缝隙;LNG车船热来的很迅猛,短短几年两千多座加气站建了起来,需求点的拓展、中小企业的加入使得中间贸易有了生存空间,但大多是依托物流来实现;点供时代,贸易商才真正是大受欢迎,究其原因,跟点供商的群体特点有很大关系,点供项目遍地开花,进入门槛相对较低,新入行的点供商普遍对LNG行业了解不多,他们当中很多还是小微企业,资金实力非常有限,行业不熟悉、资金短缺导致他们非常依赖中间商;说到底,贸易商在点供项目里的作用就是:保气源、垫资金(貌似后者更重要)。
纵观LNG下游市场的拓展历程,这些常常被看成行业倒爷的贸易商,客观上起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。新兴产业要发展要壮大,资本的青睐、热钱的流入至关重要;然而油气领域由来已久的封闭性、中国LNG发展的“不走寻常路”,偏又使得国际国内各路资本疑虑重重、观望不决。LNG车船应用市场发展后续乏力,原因很复杂,“外力”不够、“外资”不够也是很重要的一点(这里的外力、外资是指社会力量、社会资本);市场发展始终依赖中石油中海油,怎能避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宿命?相比车船热,点供市场更令人欣喜,原因不仅仅是响应了国家政策,更重要的是市场面更宽、项目点更多、中间贸易更活跃,行业外的人员资金介入更快更多。这当中贸易商们功不可没,他们率先找来了钱、盘活了贸易,吸引帮助了更多人从事点供、投身LNG行业。
不过最早的贸易商可没有这么牛,J当年就只是个倒爷,找朋友凭关系倒买倒卖LNG,有一单没一单的;幸运的是,几年里J和好几家液化工厂结下了交情,使得他在随后LNG不愁卖的那波行情里赚了不少钱。“可惜那时候资金有限,胆子又不够大,”做贸易的启动资金,是J找亲朋好友拼凑的,所以他特别谨慎,“要不然凭我那时候的交往圈子,肯定会很风光的。”其实J的确是风光过好一阵子。早些年专门从事LNG贸易的人寥寥无几,行业圈子也不大,J在业内算是非常有名了,朋友多、生意面宽,最牛的时候甚至还包销过一家小液厂的LNG。
这个时代大部分普通人(譬如我)在聊到自己的财富史的时候,都有一些痛心疾首的故事。而所有的悲情故事,又大抵可以分成两类:“那时候我手上的钱,完全可以买,可惜……”以及“那时候我把所有的钱,都投进去了,结果……”J的悲情故事属于后者。他用挣来的钱跟朋友合伙,去建自己的液化工厂,时间是令人难忘的2014年。亏了一大笔钱的J痛定思痛,还是踏踏实实地做个贸易商吧。“这两年点供市场起来了,客户增加了很多,应该比以前好做多了吧?”我安慰他。“好做?”还沉浸在悔恨中的J苦笑一声:“现在市场大了、需求多了,可是形势却变了!”J说了很多,总结起来有三点:第一、供求关系变了,以前是围着液厂转,搞得到LNG就能挣到钱,现在是围着用户转,谁的用户多谁的市场优势大;“跟液厂的交情?不管用了!人家自己都活不下去了,拿什么跟你讲交情?”第二、贸易商多了,尤其是有实力的贸易商多了,大家拼资金、拼物流、拼服务、拼成本,结果是利润越来越低;“最后悔就是有钱时没去买槽车自己建物流。不过也难说,最早做贸易的那帮哥们,好几个就是买槽车搞得资金链断了。”第三、回款更难了,给点供商垫气款,成了贸易商拉客户的重要手段;“那几年挣的钱,搞液厂亏了一大笔,现在又被点供商压了一大笔。嘿,辛苦三十年、回到解放前了。”
J,这位行业最资深的贸易商,在生意寥寥的年头矢志不移,却在市场爆发的时候动摇了。“不想坚持了,单做贸易没前途。我已经开始自己做点供了,项目不大但好歹有钱可赚,一个一个项目慢慢来,总比做个贸易商、不挣钱还压资金强。”我哑然失笑,想到那位排进前十、踌躇满志的贸易商朋友,想到好些做点供做加气站挣了钱的企业纷纷加入贸易商行列,不由摇了摇头。
J误解了我的表情,笑着自嘲:“做贸易起步太早,做液厂下手太迟,现在只好去做点供了,但愿这次能踩在点上。”对着这位十年前就看明白LNG贸易的朋友,我只能默然。
在中国,猜得中开头不算真本事,猜得到结尾?我不信。
用气企业老板H
2016年5月,我去过一家被“限期整改”的点供用气企业。
这是一家位于城郊的印染企业。2015年初政府要求煤改气,当地环保局专门召开推广会议,介绍了包括点供在内的多种煤改气方法,细心的老板H做了比较:采用当地燃气公司的管道气,开口费30多万、设备安装费70多万、押金30多万,气价每立方4.58元;采用点供商的LNG,没有开口费、没有设备安装费(点供商出资买储罐建气化站),气价每立方不到4元。H毫不犹豫签了LNG点供协议,两个多月后企业用上了天然气。
此后一年里发生的事情,称得上是一波三折,颇具戏剧性。第一幕,项目建成后,环保局将其列为示范项目,组织区域内企业参观学习;第二幕,当地燃气公司状告用气企业侵犯特许经营权,政府以企业自建“LNG自供储气场”不在特许经营范围内驳回;第三幕,当地燃气公司私下找到企业老板H,许诺减免开口费、降低气价,H不为所动,拒绝了;第四幕,当地燃气公司举报点供商,向企业销售LNG超出了经营许可区域,再次被政府驳回;第五幕,当地燃气公司再次私下找到H,表示他们也可以做LNG点供,愿意以同样条件甚至更好条件给企业供气,再次被H拒绝;第六幕,当地燃气公司再次举报,这次他们找到了这个LNG点供项目真正的“命门”:安全间距。
我见到H的时候,正是他接到“限期整改”通知书的第三天;发通知书的,是由住建局、行政执法大队、设计院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小组;要求整改的原因,是点供设备安全间距不够,存在安全隐患。
H是那种典型的南方商人形象,精明而务实;但一开口,却有着北方汉子的豪爽:“其实我这个项目也没多大,每天2000多方气。燃气公司死盯着,那是因为我的影响太大,好多企业都看着我呢!”说话间,他瞥了一眼陪我同去的点供商的人,“我就是看不惯燃气公司的做法,没竞争漫天要价,有竞争了什么条件都答应,估计把对手赶走,又要换张面孔了。我这个人讲义气的,你们帮我做了方案,每年可以省几十万,现在我当然要挺你们了。”H快人快语,一口气说了很多,总结起来有三点:1、LNG点供是政府倡导的,项目建成后是政府验收的,企业参观是政府组织的,现在啥也没变、政府又来叫停,想不通;2、企业选择更便宜的气源、服务更好的供应商,这点难道有错?3、LNG点供很安全,燃气公司拿安全间距做文章,是在钻规范不合理的空子。
我跟H一共就只见了那一面,但每次说到点供用户,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他的样子。因为选择了点供,这个短短一年内跟燃气公司交手了五六个回合的江南汉子,愣是把自己搞成了半拉LNG专家。他知道LNG燃点高比重轻不易爆,还知道LNG储罐基本算常压事故率极低,甚至还能聊聊热值和气化率。
这个燃气公司眼中钉的点供项目,在风风雨雨中能一直坚持运行,除了企业老板H的力挺,项目的主体和定性是很重要的原因。项目申报、建设、运行的主体都是用气企业(虽然设备是点供商出的钱),定性为“LNG自供储气场”,让动辄拿特许经营权说事的燃气公司无计可施。而点供商方面,跟用户签署的只是LNG贸易合同,有危化品经营许可资质就完全合法;重点是涉及到LNG储存的储罐气化站,法律角度看并不属于点供商,因此点供商虽然没有取得当地的燃气经营许可,燃气公司也变不出什么幺蛾子。
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上个月人人关注的“台州案件”。台州某企业做LNG点供,只有危化品经营许可证、没有燃气经营许可证,结果被罚20万。消息传开,业内议论纷纷,叫好叫骂的都有,但很多人其实都不明就里。事情刚出,第一时间我就微信我的律师朋友:“C律师:台州项目的实际情况,你了解吗?是按照企业自建模式还是供气商经营模式?”几十秒后,微信回了过来:“情况比较熟悉,客户正在委托我处理。是供气商经营模式。”供气商经营模式,恐怕这才是麻烦所在,危化品经营许可证上特别注明不能涉及储存装置,只有危化品证的点供商建罐经营自然是违法行为。后来我问过C律师案件进展,答复是“没有办法,该交罚款交罚款,该补手续补手续。”
我不认识台州的那位点供商,如果有机会认识,一定跟他讲讲H的故事,讲讲让燃气公司无可奈何的“LNG自供储气场”。不过说回到H的案例,结局却也一样是让人无奈让人忧。
跟H道别的时候,H依然是坚定无比,铁了心要用LNG点供,但我的心里却高兴不起来。安全问题是点供的高压线,偏偏规范这根“电线杆子”太low太可气,大部分地方,低头弯腰都过不去。H的项目被发现了这个硬伤,怕也是凶多吉少了。
说到规范的low,第一要命的就是安全间距。连LNG总量不超过4立方的瓶组供气,也被要求要有12米以上的安全间距,“12米?”曾有位燃气公司老总无奈地对我比划:“就这一点,90%的企业就没条件做点供了!”至于像H企业里的50立方LNG储罐,除非腾出六七亩空地,否则规范根本过不去。
一直到去年十一月,H的企业都坚持着使用LNG点供。就在我觉得H和点供商在这场拉锯战中真成了赢家的时候,点供商传来消息:市政府出面协调,管网公司免开口费,气价跟LNG持平,H的企业放弃了点供、接进了管网。我问为什么坚持不住了,点供商回答:管网公司死咬着安全间距问题,行政处罚书也下来了,如果真受到处罚,企业信用、形象都要受很大影响......最终妥协的H拿到了超低的管网气价格,一个比其他管网气用户都低的特殊价格。点供商告诉我,这个价格管网公司压根不挣钱,“说到底受益的,还是企业。”
坚持使用LNG点供的H,最终也算是赢了。
本文首发于“议气疯发”微信公众号,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*更多公号精华文章,请点击:
*或访问新浪博客“天然气与法律”:
直接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即可